新书出版
出版时间:
  • 全部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更多年份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在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20232024 年,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在政策推动和社会关注下持续发展。该年度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方联合全国79 家机构,采集了覆盖各年龄段的逾17 万份问卷,剖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的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女性抑郁风险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更明显;城市人群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农村人群,心理咨询服务的便利度和满意度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国民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仍有不足,特别是在子女教育、情绪调节及心理疾病识别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亟待提升。分报告分别聚焦提高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专题报告分别探讨了婚育观、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短视频使用、中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与康复、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等多个议题。本书揭示了我国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ISBN:978-7-5228-5231-7 2025年04月出版
  •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2025):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本书紧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根本要求和“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主线,总结了2024年我国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文化振兴规划战略定位更加明确,文化活动形式更为多样,思想力量进一步凝聚,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活化利用。 本书指出,文化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乡村振兴实践领域的程度越来越深、引领乡村振兴的要求越来越高、跨城乡推进越来越迫切。 本书认为,要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需要立足本土文化优势,在做好乡土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做好“文化+”,深化数字赋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ISBN:978-7-5228-5162-4 2025年04月出版
  • 中国美学(第16辑)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那种将天象展现在人间的人生理想,那种圣境不离凡俗的个体人格等,一句话,中国人在此岸中追寻彼岸的超越精神,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天道提升的强大执着的世俗稳定感,将通过历史的更新而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中国美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ISBN:978-7-5228-5134-1 2024年12月出版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4年下卷/总第31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4年下卷(总第31卷)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史学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史学评论”等7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综述26篇。另有两篇附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虽属专门史的范畴,但研究课题广泛触及历史学的各个具体领域,兼具微观实证与宏观思辨的双重属性。本卷所刊论文,比较关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关注史书编纂中具体史事删定勒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大家可以欣喜地感到,本刊近年来所发论文,国际视野越来越开阔,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不断深入。诚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促使学者更多地关注历史编纂学的问题。当前,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传统史学和近现代史学进行整合,在中外史学比较的视野下,更加注重从中国史学史中概括和凝练史学理论,是当代历史学者需要久久为功的努力方向。
    ISBN:978-7-5228-5223-2 2024年12月出版
  • 传统思想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在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来建构中国自己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以此来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如是,就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研究方式,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到底挖掘出哪些资源、建构出哪些理论,就需要系统反思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的三重脉络,即认识取向、存在取向和进化发生取向。需要以此三重脉络,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的借镜。为此,本书在对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进行了儒家心理学的反思、道家心理学的新阐释、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阐微。最后,本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及挑战,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未来出路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ISBN:978-7-5228-5004-7 2025年03月出版
  • 美国中国史研究
    本书汇集了张铠研究员关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了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国际学术思潮对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美国学者魏斐德和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太平洋学会中国精英与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皇后”号开辟直达中国贸易航线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19世纪下半叶华人参与建设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及其意义。本书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讲起,系统论述了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沿革、主要内容、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能够帮助我国史学界了解国外中国史研究的相关情况。
    ISBN:978-7-5228-3286-9 2025年04月出版
  •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4)
    2023年,中国劳动教育在政策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形态等多个维度均有显著进展。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指导和有力支持。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实践层面,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探索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课程中学习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价值,综合培养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与此同时,2023年多项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出,也将为各校持续提升劳动教育育人质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ISBN:978-7-5228-5221-8 2025年04月出版
  • 作为公共传播的电视商议:实践逻辑与路径
    吕永峰博士的《作为公共传播的电视商议:实践逻辑与路径》聚焦“电视商议”这一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将公共传播理论与中国治理语境深度结合,构建出逻辑自洽、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作为青年学者的探索之作,视角开阔、思路清晰,展示出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对电视媒介参与基层社会创新治理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 胡正荣 吕永峰博士的这本书在公共传播理论视野中展示了电视商议作为公共平台的角色转变,作者仔细分析其中的实践逻辑,建立了公共传播的新实践模型,即主体间理性对话、平等协商、积极行动,在信任中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这种实践模型对于数字时代的民主建设和公民精神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波
    ISBN:978-7-5228-5132-7 2025年04月出版
  • 中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价格机制: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自2018 年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4+7”城市试点以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增强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净化医药行业环境、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及价格理论为基本理论遵循,借鉴马克思公共经济思想及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药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全面研究了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机制,并试图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以及集中带量采购本身的属性是什么;(2)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如何形成,又如何被影响;(3)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如何实现,又如何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4)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如何被调控,又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总体目标;(5)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机制存在何种问题,又当如何优化。 全书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一般性分析和特殊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构建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形成机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运行机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调控机制”三大机制,搭建了政企两方议价博弈模型和药企多方竞价博弈模型,实证分析了带量集采药品价格运行过程中省域中选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倒挂问题,并总结了英国和美国药品集中采购的经验做法,最终提出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机制优化的导向和路径。
    ISBN:978-7-5228-4421-3 2025年03月出版
  •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人民城市社会建设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周年。五年来,上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谱写新画卷。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围绕上海人民城市社会建设,深入分析上海社会民生、社会政策、社会治理方面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未来,上海人民城市社会建设应立足居民需求,从劳动就业、收入消费、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和居住环境等具体城市生活场景出发,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同时,推动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服务供给的精准化,通过深化实事项目的实施,不断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ISBN:978-7-5228-4975-1 2025年04月出版
第1 - 10 条/总共24621条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