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邮箱:jounalcas@cass.org.cn;
jounalcas@163.com
《中国非洲学刊》征稿启事
《中国非洲学刊》(季刊)于2020年4月9日正式创刊,是专注于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同主办并出版。本刊秉持学术性、思想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主要刊发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设有特稿、专题研究、学术论坛、学术评论、书评等主要栏目。本刊诚挚期盼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
一、论文选题
本刊长期关注和发表非洲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安全、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中非关系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热诚欢迎作者围绕这些常规选题进行投稿,同时非常欢迎作者围绕本刊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关注的议题进行投稿。
本刊2023年重点关注的议题主要有:
(一)全球发展倡议与非洲发展研究
(二)全球安全倡议与非洲安全研究
(三)文明交流互鉴与非洲文明研究
(四)国际对非医疗卫生援助及合作研究
(五)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研究
二、体例要求
来稿一般在1.5万~2.0万字之间,请在正文前附上内容提要(300左右)、关键词(3-5个),以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或学习单位、职称职务等),并注明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另请在文末附上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文。来稿须符合本刊注释规范要求,采用页下脚注形式,每页重新编号。
三、注意事项
来稿须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本刊在接稿后将在两个月内给出审稿意见,未刊用稿件恕不退回。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权进行适当文字删改和技术处理,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两本。
四、联系方式
来稿采用WORD文本格式,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本刊编辑部,或者将打印稿寄至本刊编辑部。本刊对所有稿件进行统一接收、登记和管理,请勿投给任何个人。
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
《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邮编100101)
电子信箱:
journalcas@cass.org.cn;
journalcas@163.com
联系电话:
010-87421034,87421035
《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
二〇二三年三月
非洲大使学者谈中共二十大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此,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国家的高度评价和欢迎。中国与非洲友好源远流长,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因此,我刊特邀塞内加尔驻华大使伊卜拉希马·西拉(Ibrahima Sylla)、南非学者提哈巴恩·莫卡恩·莫唐(Tlhabane Mokhine Motaung)和喀麦隆学者查尔斯·罗曼·姆贝利(Charles Romain Mbele)撰文,深入阐述对中共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回顾中非友好交往历史,探索中非未来合作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塞内加尔]伊卜拉希马·西拉/文 孟瑾 王洪一/译
作者简介
伊卜拉希马·西拉(Ibrahima Sylla),塞内加尔驻华大使(北京100027)。
译者简介
孟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王洪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101)。
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基础
[南非]提哈巴恩·莫卡恩·莫唐/文 王一方/译
作者简介
提哈巴恩·莫卡恩·莫唐(Tlhabane Mokhine Motaung),南非豪登省独立研究员(南非 米德兰)。
译者简介
王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北京100101)。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喀麦隆]查尔斯·罗曼·姆贝利/文 孟瑾/译
作者简介
查尔斯·罗曼·姆贝利(Charles Romain Mbele),雅温得第一大学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喀麦隆 雅温得)。
译者简介
孟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非洲视角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探析
陈兆源 孙振民
内容提要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非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研究多从中国视角出发,或多引述西方观点,而对非洲政界、智库、民众等的认知和看法关注偏少。全面了解非洲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准确把握近年来自主性不断增强的非洲大陆的合作诉求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更高质量推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以及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本文梳理非洲各界对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利益的认知、合作成效的评估以及未来合作的规划,力图较为完整地呈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非洲视角。在非洲视角下,参与“一带一路”能从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两方面推进其战略利益,并已经在“五通”维度取得合作成效,但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面临一定挑战。未来,非洲对与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期待主要围绕机制建设、关系建设、能力建设三大方向展开。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非命运共同体 国际发展合作 非洲视角
作者简介
陈兆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孙振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非绿色发展合作
周亚敏
内容提要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紧迫的绿色转型问题。全球发展倡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合作,将其作为八大优先方向之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绿色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为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非洲在绿色转型进程中具备的优势在于,其现有产业因发展水平较低而较少地被高碳锁定,因此经济存量脱碳压力较小,只需要确保经济增量的低碳和零碳转型,这是非洲大陆采用绿色技术的独特优势。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借助中国在新能源产品、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制造和绿色海外投资方面的领先优势,非洲国家有望跨越式地实现绿色工业化,避免走上传统工业化老路。全球发展倡议为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终将为非洲国家的群体性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全球发展倡议 中非绿色发展合作 国际公共产品 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
周亚敏,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007)。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非清洁能源合作
张锐 孙天舒
内容提要
近年来,非洲清洁能源开发进入“快车道”,但开发力度和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清洁能源是中非合作历久弥新、效益巨大的领域,中非在这一领域形成高度战略共识,中国对非清洁能源援助积累了深厚的政治、物资及人力资源基础,中非商业项目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提供强大融资支持。同时,双方合作面临非洲国家缺乏政策支撑、各国电网建设滞后、项目融资难度增加、中国企业存在路径依赖、欧美国家不当引导等挑战。全球发展倡议为中国对外清洁能源合作指明新方向,包括坚持发展优先,聚焦能源可及和均衡发展;着力打造“小而美”精品项目;激发多重效益;推动开放合作等。
关键词
全球发展倡议 中非清洁能源合作 能源可及性 能源转型
作者简介
张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31);孙天舒,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10)。
中国减贫经验对非洲消除贫困的启示意义
[尼日利亚]索济·奥雅拉米/文 凌荷/译
内容提要
世界各地都存在贫困问题,但非洲的贫困问题尤为严峻且影响广泛。在中国和一些发达经济体,贫困是发展的催化剂,但是非洲的情况恰恰相反。极端贫困是阻碍非洲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广泛存在的精神和物质贫困迟滞了非洲发展。然而,贫困并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贫困率曾高于同时期非洲的整体贫困率,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非洲,贫困仍然是21世纪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非洲各国和国际社会仍在探索非洲减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的脱贫战略和发展模式可以为非洲消除贫困提供借鉴。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非洲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并阐释了中非关系如何能积极影响非洲减贫进程以及助力非洲在21世纪实现发展。
关键词
中国减贫经验 非洲发展 消除贫困 中非关系
作者简介
索济·奥雅拉米(Soji Oyeranmi),尼日利亚伊巴丹中非研究小组(China-Africa Study Group)发起人、独立研究员(尼日利亚,伊巴丹)。
译者简介
凌荷,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北京100101)。
中国减贫经验视角下的尼日利亚贫困治理问题反思
[尼日利亚]迈克尔·哈福德
内容提要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减少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尼日利亚作为非洲地区大国,亦是受贫困问题困扰颇深的典型国家,其贫困问题是历史、政治、经济、安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尼日利亚政府为消除贫困进行了一些努力,但是受制度建设滞后、治理能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安全局势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收效甚微。中国曾作为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率先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贫困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对全世界反贫困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创造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样本,可供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选择地借鉴。
关键词
中国减贫经验 尼日利亚 贫困治理 发展赤字
作者简介
迈克尔·哈福德(Michael Harford),尼日利亚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埃及参与维和行动:行为偏好及动因分析
刘中民 林涛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实力有限的非洲国家,埃及始终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埃及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具有明显的组织偏好与地域偏好。在组织偏好方面,埃及主要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希望以此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本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以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在地域偏好方面,埃及主要参与在非洲大陆开展的维和行动,希望以此巩固其在非洲的大国地位,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以及促进与非洲国家的经贸交流。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埃及开始调整本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方针与政策,并且寻求改变自身的维和身份,即从简单参与者、大国追随者向产品供给者、行动引领者转型。但可以预见,在全球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埃及维和身份的转变无疑将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埃及 联合国维和行动 非洲维和行动 开罗路线图
作者简介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83);林涛,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上海200083)。
沙特阿拉伯的非洲之角政策:历史演变与效果评估
马晓霖 梁国璇
内容提要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地区局势发生剧烈变化,迫使沙特调整对外战略。考虑到地理位置、历史联系以及宗教与文化认同等因素,非洲之角在沙特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愈发突出。2015年萨勒曼上台后,沙特外交进入新阶段,其非洲之角政策主要涉及安全建设、经济援助和反恐合作三个方面,并体现出以国际组织为依托、以军事部署为重要手段和通过经济援助不断渗透等特点。沙特在非洲之角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地区影响力,进一步与伊朗争夺话语权。目前,沙特的非洲之角政策已经发挥出一定作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些政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仍是未知数。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非洲之角 战略意义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杭州310023);梁国璇,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1900)。
莫桑比克恐怖主义问题研究
谢舒晔
内容提要
莫桑比克德尔加杜角省的恐怖主义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热点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新旧伊斯兰教派之间的矛盾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外部宗教极端势力和内部叛乱势力的共同推动下,引爆了当地社会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形成了意图推翻世俗政府,建立伊斯兰统治的强大社会力量,德尔加杜角省由此成为全球“圣战”运动的一条新战线。夹带着大量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持续近6年的武装冲突不仅暴露了莫桑比克安全力量的脆弱性,还严重影响了莫桑比克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滞缓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周边国家与其他利益相关国纷纷介入冲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圣战”思想和恐怖主义风险外溢的担忧。长期来看,莫桑比克恐怖主义问题暂时难以彻底根除,其维持低烈度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关键词
莫桑比克 武装冲突 恐怖主义 地区安全
作者简介
谢舒晔,浙江警察学院讲师(杭州310053)。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