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沙龙活动·第二场 | 夜听驼铃识路赊:蒙元丝路上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人类文明的道路,从来是一条封闭走向开放、孤立走向融合的道路。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各民族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古代中国和中亚、中东各地区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吸纳融合的重要桥梁。

从冰期结束到农业产生,只有短短三五千年,人类迅速在亚洲的东西两端建立起巨大的人口聚落。这些聚落之间出现了联系,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随着马的驯化和游牧的诞生,草原地带被更加高效地利用。人类克服地理屏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从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巴孜雷克墓葬里就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丝绸。三千年前,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主要绿洲就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和聚落。在殷墟出现了和田玉,说明在张骞之前,亚洲大陆东端的中国,西端的古罗马,中间的波斯、阿拉伯诸国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文明中心之间,从最初的接触到有记载的交往直到如今的世界一体化,明显是一个逐步加速、不断加深的过程。丝绸之路加强了欧亚大陆各地、各国的联系,是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更具基础性的历程。



中国与伊朗的往来与交流是古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史对此的记载,始自《史记·大宛列传》之“安息”国,之后历代的史书皆延续了这一传统。而考古发现更把中国与伊朗的接触时间大大前推。可以说,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亚洲的东方与西方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就从未中断过。至蒙元时代,中国与伊朗第一次处于同一个大政权的统治之下,元朝与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利汗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双方的人员往来、物质交流、文化传播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对中国方面来说,大批入华波斯回回将伊朗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原汉文明土壤中。蒙古统治者对色目人的倚重,促使回回文化对元朝历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土文明产生了相当强势的影响。对于伊朗来说,产自中国的高档而奢侈的瓷器、丝绸及艺术品,抑或实用而廉价的镜子、锅釜、刀剪、镊子等生活日用品,都广泛地进入到伊朗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对整个波斯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

古代文明如何向外辐射?物质交换、人群流动和文化交流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协同发挥作用?不同时间段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文明如何受到彼此的影响,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本场活动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老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晓林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求芝蓉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春晓老师,与我们一同探讨相关话题。


活动安排


主题:夜听驼铃识路赊:蒙元丝路上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嘉宾:张帆 马晓林 求芝蓉 陈春晓

主持人郑彦宁

时间: 6月29日(周六) 19:00—21:00

地点:北京万圣书园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8号五道口购物中心F4)


活动报名

线下活动预约

线上直播预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直播间

嘉宾介绍


张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东西之间:北大“丝绸之路”十五讲》合著作者


马晓林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求芝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元代“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作者


陈春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作者




主题图书推荐

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
东西之间:北大“丝绸之路”十五讲
昝涛 主编
精装·272页·24.4万字
2023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28-1492-6


图书简介:

作为专门研究过去的学问,历史学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于2016年面向全社会开设了“丝绸之路系列公益讲座”。该系列汇聚了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著名的海内外学者。本书即为各讲稿经整理后集结成册的作品,内容涉及丝路研究的历史、考古、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了解丝绸之路的入门好书。


北京大学史学丛书青年学者系列
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
求芝蓉 著
平装·316页·30.2万字
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6521-1


图书简介: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本书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围绕“文”与“道”的思考、论辩、交流和融通,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实现士人精英在国家认同上的转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色鹿
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 、使者和物质交流
陈春晓 著
精装·464页·36万字
202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2894-7


图书简介:

13—14 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中国制造”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活动福利



1.现场活动福利

每位入场读者均可获得一张本系列活动的特制“过所”宣传册。每场活动后可盖活动纪念章,集齐三场活动纪念章的读者有机会获得社科文献的限量文创一份

现场活动结束后会有福利购书环节,并可请作者签名


2.线上互动福利

欢迎广大读者就活动主题相关问题再评论区留言提问。我们将选择2-3则优质问题,由主持人在活动现场向嘉宾提问。选中的读者将赠送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新书1本。


策划、编辑:周畅、窦知远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