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2024年8月书讯 | 新书发布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本期书单为8月新书书讯,为大家带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社会学、法治研究、区域国别学、经济管理、哲学、政治学、文化传媒、文学、文献整理及语言学等品类新书,甲骨文、索·恩、思想会、九色鹿及年轮等多个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希望大家都能邂逅心仪的书籍,享受闲读消夏的悠然时光。




马克思主义研究


资本金融权力体系的哲学批判



宁殿霞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资本金融的范式及其价值原则对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生存世界的酸蚀与日俱增,从哲学层面对资本金融权力体系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本书以生存世界金融化为背景,对资本金融权力体系展开研究,旨在揭示资本金融权力体系的生成机制,资本金融权力体系的审美意义、资本金融权力体系的历史进步意义。


数字政府与数字治理的中国经验——徐晓林自选集



徐晓林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聚焦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形态变革的具体路径,对数字治理条件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当前行政学前沿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具有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13卷)



李建华 主编

冯昊青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创刊于2007年,是以伦理学与公共事务为主要研究视域的跨学科专业性学术集刊,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政治伦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协办。本刊致力于伦理学基础理论与公共领域现实问题的贯通与融汇,以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学风追求,以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为学术标准,涉及跨文化交流的困境与应对、公共决策的伦理规制与取向、当代伦理思想研究的最新进展、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校教育中的德性培养等诸多议题。

第13卷记录了万俊人、赵汀阳、姚新中等学问大家就“跨文化”问题的深刻对话与研讨;围绕家庭伦理与器官捐赠、俄罗斯近代伦理学思想史、黑格尔古典伦理思想等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论述;立足浙学传承与中国传统伦理,深耕浙学传承。这些文章力求在理论、现实与价值间的积极互动中推进伦理问题的解析与解答,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咨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2023年第2辑/总第8辑)



臧峰宇 主编

黄志军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评论中见时代之思想,睿智之对话,生动之现实,为本刊理想与追求。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您的见证,还有您的参与,进而使改变现状成为可能。

本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专刊,设置【特约评论】【专题评论】【学术评论】【思想圆桌】【青年论坛】5个栏目,作者既有王伟光、段忠桥、王新生、张文喜、臧峰宇等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界知名学者,也有包大为、林青等众多青年学者。书稿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众多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总体文稿质量较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研究



苗瑞丹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主题,在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现状,总结我国传统社会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主导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探索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机制。本书认为,需要发挥合力作用,调动多种要素,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探索有针对性的引领路径,构建系统联动的引领机制。


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



崔艳英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中期乔姆斯基发起一场认知革命以来,心智表征被推向心智哲学研究的中心地带,成为心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之一,系统梳理了美国当代语言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乔姆斯基心智表征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理性主义、内在论、意向理论、还原论以及模块论、系统论视角对心智表征的哲学问题展开追问,呈现了其理性主义的内在论基础、心智计算论的自然主义追问、意向性理论的可行性论证、心智还原论的终极追寻,同时肯定其怀疑主义、批判其内在主义、指出其范式之利弊,对于读者了解乔姆斯基的理性心智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及其哲学专业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学生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董楠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格局,因而从理论上系统阐释该理念也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理论任务。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为研究依据,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世界形势变化,提炼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即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论和认识论四大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系统性的哲学解读。本书内容翔实,论述深入,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认知,助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卡尔·考茨基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谢向波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卡尔·考茨基(1854—1938年)是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其一生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迁,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机会主义者。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全面回顾了考茨基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考茨基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学术梳理,特别是直面考茨基早期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问题、考茨基早期与晚期的思想关系等问题,力求做到客观还原,以期全面、准确地评价考茨基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本书对于学界进一步了解和评价考茨基其人、其思想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历史学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典藏版(全4卷)



王建朗 黄克武 主编

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两岸近代史学界著名学者第一次合作撰写的中国近代史,论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来近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自2016年出版后,该书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重要奖项。本次推出该书的典藏版,第一、二卷为原晚清卷的上、下册,第三、四卷为原民国卷的上、下册。


城市管理者:近代北京警察研究



李自典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以北京为中心,考察清末到民国时期警察群体的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包括警政建设,警察构成,警察履职,警察与政府、民众及军队宪兵的关系,警察生活、社会地位,以及警察对北京近代化的影响等,重点阐述警察在近代北京社会治安、交通、消防、公共卫生、慈善救济等多方面管理中的作用。


近代政治转型中谭延闿的人际关系研究



周志永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清季以降,时代巨变,政局动荡,众多救国济世的风流人物纷纷登场。作为清末进士、旧式文人的谭延闿,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风云、南方革命、国共北伐和南京开府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由立宪转向共和,从追随孙中山到拥护蒋介石,最终步入国民政府的权力中枢,被誉为“不倒翁”和“药中甘草”。本书利用《谭延闿日记》和相关人物的日记、年谱、档案等史料,从人际关系的视角探讨谭延闿在近代中国政局变动中的心路历程及其扮演的政治角色。


自然、文化与历史生成:唐娜·哈拉维的女性主义技科学思想研究



杨艳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当代西方著名女性主义者、科学史家、文化批评家。哈拉维的科学论研究被她自己冠以“技科学”(technoscience)之名,以超越自然与文化的二分为目标。本书抓住哈拉维思想的主线,以“自然、文化与历史生成”为题,全面梳理和分析哈拉维的女性主义技科学思想。


约翰•洛克宽容思想研究



袁朝晖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从1689年光荣革命胜利到1704年逝世,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长达15年的时间中写作了《宗教宽容书简》(Letters concerning Toleration)。《宗教宽容书简》是洛克对宽容思想系统、全面的叙述,可以说是宗教思想、哲学争论、政治理论和历史研究的经典文本。本书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背景和欧洲16、17世纪社会变革的时代环境出发,系统、细致地对洛克《宗教宽容书简》的文本与思想进行分析,期待呈现对洛克宽容思想的全面理解。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黄国信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生财”,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社会学


中国安全风险治理和安全发展报告(2024)



唐钧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创新性地研发了安全风险治理和安全发展“四梁八柱四地基”模型、安全发展指数(SDI)、“三维三态九要素统筹模型”等高质量成果,开创性地把安全治理的“救”、 “督”、“防”,发展持续的“稳”、“创”、“谋”,人民向往的“改”、“谐”、“智”,构建成高质量安全发展的九大“抓手”;这些模型为系统分析全国31个省份的安全发展现状、精准把握高质量安全发展规律、动态指引“高质量安全发展”创建方向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标杆。

本书包括1篇总报告和13篇分报告,分报告分布在“评价篇”、“要素篇”、“行业篇”和“地方篇”四个板块,并提供了社会应急力量、安全应急产业、消防救援指挥通信体系、青少年游学研学、公共安全体系等专项研究报告。


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魏礼群 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研究”的部分成果,这部文集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度研究与阐发,产生了多视角、多领域成果,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与前瞻性。其中,《习近平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主要依据、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进展》、《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历程、进展与启示》等成果都得到了多位领导的批示。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地方实践



潘治宏 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自2017年启动“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研究”项目。推广地方改革创新实践经验、引导改革研究方向、服务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是“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研究”的目的与宗旨。

本书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22年“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研究” 系列课题辑录,共9篇文章。本书是案例研究成果的体现,充分体现了2022年度国内地方改革的重点领域与重点突破,对新时期推动地方改革再出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积极老龄化:关于养老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吴静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70后”作者在观察“40后”父辈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引发的关于“养老模式选择”的调研和思考。调研对象主要是武汉市选择不同模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以及各类养老院、养老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和养老从业人员。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不同模式养老的现状;第二部分,提升关于老年的认知,破除一些关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关注积极老龄化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等。



法治研究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8·2024)



田禾 主编

吕艳滨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8(2024)》总结了2023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展望了2024年法院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从助力审判执行现代化、加强司法大数据应用等多个维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法院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

本书在法院数智化、无纸化办案、审判提质增效、跨域协同司法、“一张网”建设、数据及网络安全治理等板块展示了各地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案例,介绍了湖南、天津、上海、广西、广东、黑龙江、江西、河北、四川、辽宁、江苏、重庆、湖北、浙江、陕西等地法院推动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过程中的创新举措。


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23)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报告对2023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回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政府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更加完善。行政法理论界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在行政程序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等领域持续深耕,聚焦行政执法与行政决策、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部门行政法、行政争议解决等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体系和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和丰富。同时,本报告持续关注北京市行政法治发展取得的年度成效,提出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举措,分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立法模式。



区域国别学


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23)



金哲 主编

高焓迅 执行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2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组织编写,国内研究中亚问题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研创团队,研究兼具权威性、时效性。

“动荡与变革”是中亚地区国家2022年的重要特征。从年初哈萨克斯坦的“一月事件”开始,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中亚多国接连爆发多起公共安全事件,紧随其后的则是各国开展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这标志着在独立三十多年后,中亚各国的民族国家构建与全球政治经济转型都进入了新的深刻而复杂的调整时期。

2022年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三十周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从陌生到熟悉,从睦邻友好再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攀上新台阶。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或将为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找外部发展助力、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意大利发展报告(2023~2024):右翼政府领导下“稳”中求“变”的意大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 组织编写

孙彦红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意大利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共同组织编写,逐年对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中意关系等方面的形势与重大进展进行介绍与分析。本书是意大利蓝皮书系列的第五本。

本书对2023年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做了较全面的回顾与分析,还关注了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政治生涯、意大利持续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恶性循环及其原因、意大利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成效、意大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及当前改革、意大利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国别特色、2023年意大利工业产权法改革等重要问题并做了深度分析。


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研究(1845-1945)



黄孔雀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英国大学推广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代背景、思想基础、历史发展、实践运作和时代价值,纵向研究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的历史发展,横向选择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的思想基础、实践运作、时代价值等进行研究,并梳理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的传播与影响、贡献与局限,比较全面地描绘了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的发展图景,突出体现了英国大学推广运动的历史价值。


日本文论(2024年第1辑/总第11辑)



吴怀中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日本学刊杂志社协办,为学术期刊《日本学刊》的姊妹刊。本辑设“专题:战后日本文化研究”“历史篇”“文学篇”“思想篇”。

专题部分围绕日本文化研究方法,特邀请川嶋将生、尚会鹏、张建立撰文介绍日本传统艺能研究方法、心理文化学、形象史学。“历史篇”收入五篇文章:研究介绍道教要素对古代日本政治改革(如大化革新)、“三神器”、天皇制的确立、藤原京建设等的影响;以民国期间由进步知识分子陆友白创办并发行的三期《黑潮》月刊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该期刊的办刊宗旨与理念、作者团队、刊发内容主题;德川吉宗幕府时期对华采办商品的转向,如御用品采办“节约化”、商品引入夹带技术;幕末时期黑船来航前后以佐久间象山和吉田松阴为代表的日本兵学家基于对《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用计”“用间”等内容的认识在兵学上的转向;学界围绕西嶋定生“东亚世界论”的论争。“文学篇”以《和汉朗咏集》《新撰朗咏集》中所收唐人赋句为研究对象,分析以藤原公任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辞赋观以及古代日本接受异国文学的特点。“思想篇”以服部之总的“亲鸾论”为中心,介绍战后初期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宗教批判。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3)



金永明 主编

李大陆 执行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特色全球海洋治理理念,聚焦海洋环境及海洋安全治理、海洋空间规划与综合管理中的现实挑战,具体揭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东盟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的理念基础和运行机制,同时基于多学科方法分析涉海翻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框架、议题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以法律拯救海洋: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



[英]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 著

吴蔚 王维康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它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全球海洋的健康状况在近几十年来每况愈下,海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紧迫的法律与政治挑战之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决于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体为实现商定目标而进行的协调和合作。本书对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的核心问题和相关国际法律文书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并统筹兼顾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趋势。

本书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详细分析开始,探讨了主要的全球和区域条约及相关文书,这些条约和文书旨在防止、减少和控制航行、海底开发、捕鱼、倾废,以及陆上活动、海洋噪音和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本书展示了国际机构如何扩大其职权,以解决除污染外更广泛的比如生态多样性保护之类的海洋环境问题,并促进以生态系统方法进行规制。虽然目前在应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方面已有许多进展,但本书仍强调国际机构间加强协调的必要性,以及为国际环境规则建立更强有力的执行机制的可取性。


间谍大师: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



[美]史黛西·珀曼(Stacy Perman) 著

马丹静 张瑞 译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以色列素以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享誉全球,更有“创业者的国度”之称。本书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与探访,以翔实的事实和鲜活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军队、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详细追踪并解析了以色列最神秘的情报部队——8200部队如何为高科技领域输送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如何创办企业。以色列的无人机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催生了众多高科技公司,部分公司享誉全球,更为以色列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理解战略叙事: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



曹德军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叙事何以塑造政治”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语强制、共识争论与情感归属三维度,对比美苏与中美战略叙事的异同。在全球化背景下,首脑峰会中的面对面外交话语为化解全球政治僵局提供重要支撑;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中国方案”超越零和逻辑,为重塑全球普惠包容新理念凝聚话语共识。



经济管理


全球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碳登研究院 组织编写

潘家华 陈志祥 总顾问

陈洪波 段茂盛 主编

黄岱 李萌 副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球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是“气候经济蓝皮书”系列的最新成果,精心绘制了全球碳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经纬图谱。全书系统总结全球碳市场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特别聚焦中国在这一全球性努力中的独特角色与显著成就,并首次独家发布了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调研成果,为理解中国碳市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权威视角。围绕碳市场与气候经济,本书提供了实践案例、数据支撑、政策解析和技术前瞻,为优化碳市场机制、推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中国税收政策报告(2023~2024)



刘尚希 邢丽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税收政策报告》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服务于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对我国下一步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决策支撑价值。

本书是税收蓝皮书系列的第三部,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总报告对2020~2023年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收入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简析,并对未来税收政策及税收收入形势进行展望和研判;专题报告以创新为主题,从合理的宏观税负(分配激励)、公平税收环境(市场激励)、激励创新行为(行为激励)、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社会激励)四个维度对创新友好型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中国数智赋能研究报告(2023~2024)



魏钧 杨劲 主编

冯梅 王洪志 执行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移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关于数智赋能的权威报告。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数智赋能的政策导向、理论构架和技术支撑等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数智赋能的发展现状、内在规律与未来趋势,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成功实践与宝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较强的实用价值。

希望书中的数智赋能原理、实践与方向能够为政府决策、行业监管、企业规划、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与借鉴,助力我国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叶堂林 王雪莹 江成 刘佳 等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着力点。本报告紧扣“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在理论层面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目标及关键作用机制,探讨了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重要着力点及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角色担当;在实践层面对京津冀制造业、服务业、数字产业等重点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赋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同时从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走廊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此,本报告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夯实产业协同基础、增强产业协作能力、完善产业生态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孙延明 涂成林 谭苑芳 主编

梁士伦 周雨 黄琼宇 副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克服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挑战,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式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消费全面恢复,出口克服外需下行影响,实现小幅增长,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财税增收,大湾区整体财政赤字较上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有望开启新周期,大湾区面临外需整体恢复,居民消费恢复基础持续巩固,加之港澳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加强,预计大湾区整体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出口亦面临不少风险因素,建议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信心,促进有效投资。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



张磊 王昆 主编

李冬艳 王丹 赵勤 李菁菁 副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长春光华学院主持编写的第二部研究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综合性报告。

本书分为总报告、乡村产业发展篇、现代农业优化篇、社会建设提升篇、文化人才发展篇和案例篇共六个部分。总报告通过总结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取得的成就,提炼其发展模式,全面分析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展望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趋势,提出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对策措施。乡村产业发展篇、现代农业优化篇、社会建设提升篇、文化人才发展篇和案例篇描绘了东北地区大农业、大科技、大开放、大融合的现状,探寻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浪潮中建设农业强省,提升粮食产能,突出农业生产,兼顾“三农”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之路。

本书坚持专家立场、学术视角,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应用性及可读性,是学术界研究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各级政府做出乡村振兴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和各地实际工作者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进行专题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围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就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实现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选取部分典型地区,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进行分析总结;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系统科学、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



刘艳红 郭朝先 等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路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本书立足于回应时代重大议题,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能促进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等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判断,为理解数字经济作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基于对中外实践的比较研究,本书总结了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炼了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



哲学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英]威尔·斯洛克姆(Will Slocombe) 著

张红军 译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这种虚无主义才能逃离二元对立,从而逃离自身被指控为虚无主义的宿命。


早期儒家群己观念流变考



洪晓丽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个人与共同体”的现代论域为背景,以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的建构为线索,结合现代哲学分析与观念史研究方法梳理其意义结构、内容生成及其近代转化,力图呈现儒学中除“心性”观念之外的“群己”观念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流变和延展。



政治学


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



姚文帅 著

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即为什么要认同国家、认同国家的意义何在。本书运用概念辨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国家认同的价值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对国民、族群、民族的生存发展所起作用的深入探究,围绕国家认同的价值本质、特征、生成根源、评价和实现等五个问题展开论述,对于实现国家认同的价值建构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文化传媒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胡正荣 黄楚新 主编

严三九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本书收录了全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深度融合、网络信息传播公众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区块链技术运用、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AIGC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新媒体产业、网络广告产业、融合出版等重要议题,对中央、省市、地市、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新媒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营销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正为新媒体行业带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新媒体向新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人机协同不断引发媒体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引发社群空间重组,打造城市IP,提升文旅消费水平,网络实名制和智库建设成为关注焦点。


黄河与中国文化



田宝祥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意义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黄”、土地之“黄”与人种之“黄”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多元”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一体”的意识和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禀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夏大地与中华儿女的、具有情感性与精神性的文化生命。精神性的“真”、伦理性的“善”与艺术性的“美”在黄河之水、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文化中获得了动态的融合。



文学


盧前詞學文集(卢前词学文集)



孙克强 刘军政 主编

陈丽丽 整理 编校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

作者通过各种渠道,较为完整地搜集到卢前生前的词学著述,如《词曲研究》《饮虹簃论清词百家》《红冰词》《红冰词拾》《中兴鼓吹》等出版文献,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论词文札、词作,未刊词作,以及卢前经手的词选选目等,并通过爬梳、比对,同类合并,删去重复,整理校订,集成一部较系统、完整的卢前词学文献数据。

此部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希望能为当代词学研究发展有所帮助。



文献整理


簡帛書籍叙録(简帛书籍叙录)



于茀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语言学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



张洁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这是一段何样的历程?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两种看似并无关联的文化形态,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初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体是运动的载体和根本,运动是身体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身体运动是早期人类生活的重要呈现形式,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亦与人类的文明起源密不可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古文字,如圣书字、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

基于文字构形和内在逻辑的两个维度,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演变的萌芽阶段、初期阶段和成熟阶段,本书讲述了身体运动与古文字形成之间不一样的发展故事。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外在形式上,是身体动作的符号化与简化,从身体的具象到抽象,从身体在场到身体离场;内在逻辑上,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最终推动了文字符号的产生。文字符号化的一小步,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一大步,而在这“一小步”和“一大步”中,都有史前身体运动的身影。



甲骨文


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



刘光临 著

李春圆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主编

袁剑 译

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简牍、官修史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并将军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两者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美] 戴梅可(Michael Nylan)[英]鲁惟一(Michael Loewe)主编

刘鸣 译

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考古”“行政”“技术”“辞章”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相对研究较少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索 · 恩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



[德]尼尔斯·奥勒·厄尔曼(Nils Ole Oermann) 著

王旭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

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非洲之子”,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阿尔贝特·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直接为人类服务”。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敬畏生命”的原则,以“文化哲学”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施韦泽是西方世界唯一一个在超国家的道德影响方面可与甘地相媲美的人。”

在作者看来,施韦泽崇高,却绝非简单之人:他谦逊又大胆到近乎狂躁,真诚但善于自我表演,无论置身何处,都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人无完人,他的医疗手段和对待非洲弟兄的方式曾被诟病为落后;可施韦泽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在虔信与务实、伦理与实践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以知行合一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道。



思想会


罗马在燃烧:尼禄与终结王朝的大火



[英]安东尼·A.巴雷特(Anthony A. Barrett) 著

仝亚辉 郭楚微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尼䘵是不是64年罗马大火的始作俑者?罗马城被烧时,他是否还在安提乌姆?基督徒是否真的被当作“替罪羊”,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惩罚?安东尼·A.巴雷特对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而且通俗的分析,对古代记述进行了专家式的解读,正面回答了上述问题,从而发现这场大火及其后果成为罗马帝国发展的转折点。

对峙:罗斯福、林德伯格,以及美国在1939~1941年针对二战的论争



[美]琳内·奥尔森(Lynne Olson) 著

林娟 欧阳凤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本书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

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视角和迷人的细节,努力还原出八十多年前,美国朝野针对二战所进行的那场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激烈争论。


九色鹿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新1版)



楼劲 刘光华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使者·绢马·体制



孟宪实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汉唐丝绸之路,是陆地丝绸之路发达的历史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等地的联系加强,一个涵盖欧亚大陆的交通网自此建立起来。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是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中国以西的区域已较早连为一体,张骞出使,完成了丝绸之路最后一里路的连结,历史意义重大。到大航海时代,世界一体化进入新时期。但是,理解此前的欧亚大陆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是理解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础。

本书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写作而成,尤其充分地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文书在内的出土文献进行论证。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学术创作尝试。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杨军 等著

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区域史的视角,对朝鲜半岛古代史中的焦点问题、重点问题和盲点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在檀君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与新罗等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从区域结构的视角来看,在古代的前期,大同江流域才是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重心;而古代的后期,半岛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三道,北方旱作农业区衰败,仅是朝鲜王朝开发程度较低的边疆地区。朝鲜王朝向半岛东北部的扩张进展一直是比较缓慢的,在清代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以后,中朝两国始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河,朝鲜半岛这一自然地理区域与朝鲜王朝这一政权的疆域才最终相吻合。


年轮


浴火重生:战时与革命中国的电力工业



[新加坡]陈颖佳(Ying Jia Tan) 著

甘丽华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近现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七次停电危机,以丰富的史料、流畅的叙事,勾勒出电力这一脊梁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地方标准林立、无法互通互联到形成统一国家电网的过程:从上海租界建成中国第一座电厂,到五卅运动中电力供应成为各方谈判的筹码、湖州丝厂以电力为杠杆实现地方利益与国家意志的博弈,再到全面抗战期间艰难的自发电、民国时期的三峡水电之梦、国共内战时期双方电力政策的失与得、新政权在1950年代初期以严密的“高峰负荷管理”应对电力供应之不足——这是电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影。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