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好书
9月入围人文社科翻译佳作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入围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列维-斯特劳斯传:我们都是野蛮人》(上、下)
[法]伊曼纽艾尔·卢瓦耶 著
俞俊 马莎 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拜德雅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单小海
内容简介:伊曼纽艾尔·卢瓦耶,巴黎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当代史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化交流史。著有《让·维拉尔的人民剧院:战后的乌托邦》、《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欧洲文化简史》、《六八事件》等。
在这本屡获殊荣的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1908—1935年: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度过他的童年、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和他对政治与智识运动的首次尝试。
•1935—194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于1935年离开巴黎前往圣保罗教授社会学。他在巴西腹地进行了曲折的探险,在那里发现了作为他者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使他成为一名人类学家。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
•1947—1971年:“二战”后,他回到法国,开始了他创作最伟大作品的时期。在数十年的紧张工作中,他重塑了人类学,将其确立为一门提供全新世界观的学科。1955年,《忧郁的热带》一书向全世界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明。在那些年,他成为法兰西民族丰碑,也成为享誉全球的知识名人。
•1971—2009年:他坚称这个世纪已与他无涉,但与之相悖的是,这个距离却允许他能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犀利和反叛风格阐明现代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习惯于看到老态龙钟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照片,或是他在亚马孙河流域邋遢不堪、饱受文化冲击的样子,而本书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与其说作者把列维-斯特劳斯描绘成一位现代人,不如说她把他描绘成一位伟大而不安的同代人。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全两卷)
[英]扎拉·斯坦纳 著
石志宏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扎拉·斯坦纳,生于美国的英国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外交关系、国际关系,以及20世纪的欧洲史和美国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调”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充满了希望,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翻译 | 人文社科 | 回忆录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李小钧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大方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内容简介:哈罗德·布鲁姆,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930年生于纽约,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西方正典》(1994)、《如何读,为什么读》 (2000)、《影响的剖析》(2011)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和最富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中西方学界已有共识,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今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最富煽动性的文学评论家——没有之一。深厚的文学修养构成了布鲁姆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基础。对文学如数家珍的熟稔,对西方文化传统和知识的百科全书般的涉猎,使得布鲁姆成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界的传奇。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是布鲁姆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最私人的回忆录,被作者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本书可以说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书中,作者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经典作家的文本,为读者带来精炼、睿智的解读。
阅读此书,就好比跟随作者经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将有幸看到当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书中选入的作品自布鲁姆幼年时就萦绕在他心头,直到暮年它们依然鲜活: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与约翰生博士;从斯宾塞与米尔顿到华兹华斯与济慈;从惠特曼与罗伯特·勃朗宁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从托尔斯泰与叶芝到德尔摩·舒瓦茨与艾米·克兰皮特……其中不少作者他都在之前的著作中论及过,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将它们重新加以诠释,依然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观点。
全书精彩纷呈又令人深为感动。虽然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垂垂老矣”的孤独和忧伤的气质,但布鲁姆对于经典、灵魂、美德、信仰的重申与热爱,却依然跃然纸上,充满生机。本书不仅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文批评家的阅读历程、人生历程,也映照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英美文学史。无论是在文学意义上,还是在文本意义上,这部著作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地平线:现代科学的全球起源》
[英]詹姆斯·波斯基特 著
孙亚飞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晖
内容简介:詹姆斯·波斯基特,英国华威大学科技史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并曾任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涉及现代早期到当代的科学史。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追溯了16世纪地理大发现至当代,现代科学诞生的过程。作者将现代科学诞生及发展中的重大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从而介绍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科学家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摒弃了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其诞生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汇聚,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现代科学的新的方式。
翻译 | 人文社科 | 人文哲思
《书写还有未来吗?》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著
朱恬骅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徐列
内容简介:威廉·弗卢塞尔,1920年出生于布拉格的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巴西,晚年定居法国。弗卢塞尔以德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从事学术写作,致力于研究书写文化的衰亡和技术图像文化的兴起,著有《迈向摄影哲学》《技术图像的宇宙》等,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是与麦克卢汉、基特勒、鲍德里亚齐名的媒介思想家。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文本,文字始终是我们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书写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会彻底告别书写,全面进入技术图像的宇宙?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又将走向何方?
在这部长销全球的经典著作中,弗卢塞尔以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对书写的本质和未来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手写文字,到电脑键盘输入,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作者用冷峻干练的文风提醒我们:书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传统的文字书写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数字表达时,思想和交流,乃至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翻译 | 人文社科 | 学术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
[美]弗雷德里克·鲁道夫 著
王晨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杨早
内容简介:弗雷德里克·鲁道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学者,先后就读于威廉姆斯学院、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曾长期任教于威廉姆斯学院。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其著作《美国学院和大学史》《美国本科课程史》等具有重要影响。
在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高等教育功不可没。《美国学院和大学史》是一部全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阐释性著作,弥合了教育史和社会史之间的鸿沟,详细描述了自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教育如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一起塑造美国的历史,涵盖了大学机构、课程发展、女性教育、体育活动、学生生活等各个议题,生动展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与作用;同时,对于美国学院腐朽没落状态的揭示、对其变革缓慢和保守方面的批评也都保持了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经典著作。
翻译 | 人文社科 | 艺术
《当代艺术:1970年代之后》
[英]布兰登·泰勒 著
赵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海蓝
内容简介:布兰登·泰勒,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当代艺术研究领域知名学者。
《当代艺术:1970年之后》系统地阐释了当今世界自 1970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数码影像等多种艺术,还涉及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等。作者聚焦于欧美和亚非等全球各地的新艺术形态,结合时代与地缘发展背景,关注艺术创作理念、主题、手法和艺术批评焦点的演变,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纷繁多变的当代艺术现象。
翻译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调查笔记
《精灵迷雾》
[英]阿瑟·柯南·道尔 著
王蕙林 译
花城出版社·长江新世纪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阿瑟·柯南·道尔,1859年5月22日—1930 年7月7日),英国杰出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作品畅销全球。他一生共创作了56部短篇侦探小说及4部中篇侦探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侦探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还曾写过《失落的世界》等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涉及科幻、悬疑、历史、爱情、戏剧、诗歌等。
《精灵迷雾》是英国著名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非虚构调查记录,以叙述、书信和照片等多种素材复盘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场“精灵迷雾”(“科廷利精灵事件”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骗局之一)。
1917年,英国两个小姑娘公布了她们在森林中与精灵一起玩耍的照片,经柯达公司及专业摄影师鉴定,照片未发现任何伪造痕迹。这一事件引起大名鼎鼎的侦探——福尔摩斯创作者阿瑟·柯南·道尔的极大兴趣,并于1922年写下这本调查笔记,他表达了自己相信精灵真实存在,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探寻“真相”的全部过程。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位专注于侦探小说创作的作家,会站出来为难以置信的虚幻事物辩护,于是精灵事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
《精灵迷雾》里,从抛出疑问到推理猜想,再到印证结论,柯南•道尔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与行动,带领读者以预设结论的眼光看待一场“不科学”的事件。他亲自调查,却一生都没走出精灵的迷雾。
翻译 | 人文社科 | 图像哲学小说
《迷宫:一场存在主义历险》
[法]本·阿尔冈 著
黄金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本·阿尔冈(Ben Argon),生于法国,成长时期曾接触众多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并开始创作漫画。科学的吸引力使他开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开启了企业生涯。现为企业高管,领导着科学家和知识工作者团队,住在阿姆斯特丹。
一只小老鼠被抛到迷宫中,它每日醒来,要做的就是追逐奶酪。追逐奶酪就是它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有一天,它醒过来开始思考,为什么必须追逐奶酪?除了追逐奶酪,它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它开始追问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追问他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最终,它以一个非常存在主义的方式走出了迷宫:它画了一道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迷宫出口。
本书以一只喜欢奶酪的老鼠在迷宫里的视角,通俗地阐释了萨特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存在与虚无》中的重要思想,比如何为“存在决定本质”,“意识是对对象的意识(意向性)”,何为自由、责任、与他人的关系,何为人生的意义等话题。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大卫·格雷伯 [英]大卫·温格罗 著
张帆 张雨欣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单小海
内容简介:大卫·格雷伯,美国知名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军人物,生前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出版有《债:5000年债务史》、《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等著作,其中的“狗屁工作”等概念引发社会热议。大卫·温格罗,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曾在非洲和中东多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牛津大学接受考古学和人类学训练,并在那里担任初级研究员,还曾在沃伯格研究所、弗莱堡大学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著有《何以文明:古代近东与西方的未来》和《怪物的起源》。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香烟股份有限公司:1870—1930中美烟草贸易研究》
[美]楠·恩斯塔德 著
王晶 译
新星出版社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楠·恩斯塔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教授,研究方向为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中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斗争情况,长期致力于反种族主义、劳工、酷儿和性别问题研究。
《香烟股份有限公司:1870-1930中美烟草贸易研究》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香烟的兴起与烟草行业的现代化为背景,探索全球第二大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BAT)在本土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创建分公司的历史,追踪了这一时期中美烟草工业相互联系与影响的过程。
作为社会组织,美国和中国香烟公司的内部情况非常复杂,人们在日常接触中必须跨越种族的差异才能实现香烟的生产和销售。作者以英美烟草公司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亮叶烟草关系网”为线索展开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网络中不仅有精英企业家,还有不同种族及地域的农民、商人(买办)、工人、销售员、棒球运动员、爵士音乐家、舞女等,是他们奔赴商业活动的一线,在冲突、纠缠与合作中创造了历史。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
[意]翁贝托·埃科 著
文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徐列
内容简介:翁贝托·埃科(1932-2016),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试刊号》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在翁贝托·埃科的第一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莫利蒙多的尼科拉哀叹:“我们不再有古人的智慧,巨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对此,主人公威廉回答道:“比起他们来我们都是矮人,但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人,有时候能比他们看到更远的天地。”
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他的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正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为起点,这位当代巨人探讨了他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西方文化的根源和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和艺术的不完美……这些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在他过世后集结成《米兰讲稿》。
这本书是埃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是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也让我们这些矮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日]森部丰 著
马云超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刘晖
内容简介:森部丰,1967年生于爱知县,专攻唐五代史、东欧亚史。现为关西大学教授。著有『ソグド人の東方活動と東ユーラシア世界の歴史的展開』(《粟特人在东方的活动和东欧亚世界的历史性展开》)、『安禄山―「安史の乱」を起こしたソグド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粟特人》)等。
本书以广阔的东欧亚世界为舞台,全面介绍世界帝国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起于隋末大乱的唐朝,在十数年间陆续平定群雄割据,并攻灭东突厥,唐朝皇帝被尊为“天可汗”,建立起统治农耕、游牧、绿洲等文明,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帝国。此后不断扩展,臻于至盛,至“安史之乱”急转直下,开始走上漫长的转型之路。
作者森部丰教授专攻粟特人研究,在现有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他从粟特人的迁徙、定居、建立势力,参与并融入唐朝政治军事活动着手,剖析了唐朝不同于既往朝代,能够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侧面,以及伴随体制变迁经历的历史性转型,展现出一幅全新的唐代历史面貌。
翻译 | 人文社科 | 哲学
《休谟的人生智慧》
[英]朱利安·巴吉尼 著
杨春丽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海蓝
内容简介:朱利安·巴吉尼,英国哲学家和作家,《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卫报》、《独立报》和BBC撰稿人,多家著名电台和报刊的定期嘉宾和特约撰稿人,著有《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等。
在本书中,朱利安·巴吉尼巧妙地将休谟个人的传记与思想史和哲学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休谟的完整人生观。巴吉尼在本书中整理了休谟关于美好生活的145条格言,内容涉及成功的意义、友谊、休闲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休谟如何将自己的哲学付诸实践,过上理性与激情、放松与享受相融合的生活,并证明以休谟为指南,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多彩。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以]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先见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尤瓦尔·赫拉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全球畅销书作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等现象级畅销书。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65种语言,全球销售4500多万册。
在过去10万年里,我们智人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我们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自杀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罗曼努斯一世皇帝》
[英]史蒂文·朗西曼 著
李达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史蒂文‧朗西曼,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主要著作有《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十字军史》,三卷)、《西西里晚祷》等。
拜占庭帝国皇帝罗曼努斯一世一直被学界所忽视,但在帝国面临压力的阶段,他的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罗曼努斯一世出身农民,一步步升至海军元帅之职,在君士坦丁七世年幼时篡权夺位。在位时期,对外,罗曼努斯一世固守首都,抵挡住了如日中天的保加利亚帝国的多次攻势,耐心等候保加利亚君主西美昂死去。而且,他提拔了勇将库尔库阿斯,库尔库阿斯攻下多个城镇,包围埃德萨,迫使该城献出圣像,扭转了帝国东部边境守势。对内,罗曼努斯没有与教会的强硬派牧首尼古拉斯正面冲突,而是耐心等候其衰老而亡,化解了教会的掣肘。另外,他立法约束土地兼并,意图限制封建大家族扩张。
作为篡位者,罗曼努斯却并未谋害君士坦丁七世,反而将女儿嫁给了他。年老多病时,罗曼努斯一世不断忏悔,立嘱将君士坦丁七世列为第一继承者。在罗曼努斯治下,拜占庭帝国挺过了保加利亚带来的危机,维持了复兴之势,他实际上为君士坦丁七世守护了帝国。
翻译 | 人文社科 | 心理 成长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美]斯蒂芬妮·胡 著
高语冰 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果麦文化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斯蒂芬妮·胡,美籍华裔作家、广播制作人,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2015年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艾美奖。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女性身上的真实经历,这个关于自我拯救的故事令人动容。
斯蒂芬妮·胡的家庭看似正常,但房门背后,暴力和语言伤害日复一日。父母把自己无力解决的种种问题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伪装和自我麻痹。
长大后的斯蒂芬妮脱离家庭独立生活,靠着才华和努力,年纪轻轻便事业有成。她以为自己早就跟过去的创伤经历一刀两断,却不断在生活中遭遇问题,遇到所爱的人时也无力回应,有时甚至宛如利剑伤人。她重新审视自己,看到那些曾经的伤害已经刻在骨头上,不可能装作一切都过去了。
追寻内心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本就是一段艰难旅程。没有人比斯蒂芬妮更努力,在无比困难的时刻,她回想过去每个时点的自己,宛如摊开一叠扑克牌,每张牌上都是某个版本的她:十二岁的她、大学时代的她、二十多岁的她……翻阅这些斯蒂芬妮的同时,她不断对自己重复这句话:“你很痛苦,但也正在竭尽所能地疗愈自己。”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洛莉·戈特利布这样评价本书:“许多受过创伤的人都会努力描述那些难以名状的感受,就像体内时常存在一把利刃,存在某件本不该在那里的东西。斯蒂芬妮·胡在这本书中,不仅细腻地描述了这种感觉,还带领我们历经了复杂的创伤之旅,照亮了她的自我启发之路,也为那些渴望走出伤痛的人们提供了真正的希望。”
翻译 | 人文社科 | 城市史
《看见诺夫哥罗德》
[法]皮埃尔·格努 著
程水英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皮埃尔·格努,法国历史学家、索邦大学斯拉夫研究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9—18世纪的罗斯及东正教斯拉夫世界的历史。
作为中古罗斯久负盛名的城市,号称中世纪北方的雅典,诺夫哥罗德以其多元开放的政治生活及连接罗斯和西欧的门户地位而大放异彩。
从留里克在这里最初踏上俄罗斯的土地,到伊凡雷帝对这一自由城邦的最终征服,诺夫哥罗德作为一扇窗口,展现了中古时期罗斯世界的方方面面。本书聚焦于现代俄罗斯国家形成前的诺夫哥罗德城市国家的历程,考察这一曾经在罗斯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并试图发掘出俄罗斯历史中多元、贸易、自由与抗争的另一面向。
走进中世纪东欧的文明之都,回到斯拉夫文化的母城,看见北方的雅典。理解一个辉煌繁荣的民主城邦,如何崛起,如何衰落。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漫画
《大奥7-12》
[日]吉永史 著
吕灵芝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刘晖
内容简介:吉永史,日本漫画家。1971年生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毕业。1994年发表出道作品《映在你眼底的月光》,活跃在青年漫画、少女漫画、女性漫画等多个领域,并积极参与同人创作。代表作包括《大奥》《西洋古董洋果子店》《昨日的美食》和《环与周》等。
德川幕府时代,一种名为“赤面疱疮”的怪病在日本各地蔓延,此病只感染年轻男性且致死率极高。很快,日本男性人数骤减,社会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量稀少的男性被当作繁衍后代的珍贵资源,女性则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职能和体力劳动,成为家族继承人、政府官员和最高执政者。
德川家光病故后,私生女千惠以父之名登上政治舞台,日本由此迎来了女将军掌权的时代,而将军的后宫——大奥,也从“三千佳丽”变为“三千美男”。
《大奥(7—12)》以第七代将军家继至第十一代将军家齐这一时期为背景,展现女将军治下残酷的权力争夺,刻画兰学医者受到“牛痘”启发、为研制“赤面疱疮”疫苗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翻译 | 人文社科 | 社会史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美]温迪·A·沃洛森 著
李兆天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温迪·A.沃洛森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的历史学教授,最近出版了《抵押:美国从独立到大萧条期间的典当》一书,并合编了《煤气灯下的资本主义:照亮19世纪美国经济》。
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故事。
在全球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美好生活”。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
便宜货,让几乎所有人都能过上“美好生活”。这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如何形成?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便宜货并非仅仅是在浪费金钱,它更是人们借以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的通道。它们保证便利,提升地位,带来新鲜感,提供价值,彰显情调……在无穷无尽的便宜货中,读懂我们内心的焦虑、冲动与欲求,以及它们如何被消费主义所放大和驱策。
翻译 | 人文社科 |文艺随笔集
《书林漫步》《书林僻径》
[英]威廉·达文波特·亚当斯 著
赵海萍 徐睿 张陟 徐晓霞 译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威廉·达文波特·亚当斯(William Davenport Adams,1851—1904),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知名记者、作家。他编撰的《英国文学辞典》和《戏剧辞典》等著作颇获时誉,《书林僻径》《书林漫步》等文艺随笔集亦深受读者欢迎。
《书林漫步》是“西方书话小经典丛书”之一种。作者是英国知名散文作家、记者。他对英国文学有深入研究,加上眼界又宽,文笔又好,所以能就很多英国文学、欧美藏书的边角料写出很有趣味的文章,比如英国文学中的玫瑰,姓名首字母的趣事,引语的妙用,诗人与杯中物,浮士德在英国的流播等,堪称旁征博引,逸趣横生,就算是涉猎外国文学的读者也能领略个中的快乐。
《书林僻径》是“西方书话小经典丛书”之一种。作者是文人兼藏书家,腹笥甚丰,雅好藏书,他在书中就英国文学的多个话题娓娓而谈,例如莎翁笔下的英国、《堂吉诃德》在英国的传播、泰晤士河颂、英语铭文诗等,展示了作者对本国文学的热忱与渊博知识,可激发中国读者对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此外,作者亦是藏书颇丰的爱书人,书中收入了与藏书有关的闲话、掌故,谈到毛边书的乐趣,枕边书的选择,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爱书人的心得与苦乐,读来引人入胜。
翻译 | 人文社科 | 城市史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
[英]巴里·哈顿 著
马雅 张崇静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巴里·哈顿,英国记者,常驻葡萄牙30余年。著有《葡萄牙:一部现代史》。
里斯本,这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葡萄牙首都,有过辉煌,也有过黑暗。1755年的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火灾,给这座“被困在西班牙与大西洋之间”的古城负上了沉重的伤痕。里斯本的故事是一个从灾难的灰烬中涅槃的故事。旅居里斯本逾30年的英国记者巴里·哈顿,以其对这座城市深切的爱、诗意而亲切的文风,带领读者漫步里斯本的街角巷弄,探寻历史遗迹留给当代的线索信息,一睹葡萄牙帝国的今昔往事。
翻译 | 人文社科 | 女性主义漫画
《黄金年代》(全2册)
[法]西里尔·佩德罗萨 编绘
[法]罗克珊·莫雷伊 编剧
贾德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后浪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编剧、绘者,西里尔·佩德罗萨,法国漫画家,生于1972年。曾在戈布兰图像学校学习动画,后加入迪士尼法国动画工作室,参与创作了《钟楼怪人》《大力士》等动画电影。他的首部漫画作品为与大卫·肖韦尔合作的《环形马戏团》。他独立创作的《三个影子》获得2008年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葡萄牙》获得2012年安古兰漫画节大众选择奖和法国图书人评选年度漫画奖。作品《春分秋分》中文版已出版。编剧,罗克珊·莫雷伊,法国漫画编剧,生于1987年,曾在南特大学学习艺术史,后投身出版业,与西里尔·佩德罗萨合作的《黄金年代》为其首部漫画作品。
老国王去世了。公主蒂尔达准备继承王位,她决意改革,将人民从饥荒和领主压迫中解放。不料她的弟弟阴谋篡位,蒂尔达遭到流放。支持她的领主坦克雷德及其随从贝蒂尔将公主解救,三人在展开的冒险之旅中了解到有关“黄金年代”的传说。
随后,蒂尔达和坦克雷德对阴谋篡位的弟弟一行人展开围城之战,意图夺回王位,重整王国秩序。与此同时,王国内爆发了为“黄金年代”而战、反对朝廷暴虐统治的农民起义,他们攻城略地、势头迅猛……所有人的命运将与传说中的“黄金年代”紧密勾连,而“黄金年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足以改变世界。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美]柯启玄 著
黄丽君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柯启玄,现为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尤其在清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亚洲研究期刊》和《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著有《晚期帝制中国的葬仪:孝道与国家》。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为解读清朝前150年太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涵盖了清朝历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统治观念都深受明朝宦官腐败当道的影响。在这部极有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干政的覆辙,以及太监在种种限制下是如何取得权力与地位。本书描绘了那些曾经忠诚却最终背主的大太监,也展示了普通太监的生活。这些故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为我们窥探清宫世界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魔杖之外:德拉科·马尔福成长中的魔法与混乱》
[英]汤姆·费尔顿 著
靳婷婷 余汀 黄韵歆 译
新星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汤姆·费尔顿,一九八七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英国演员及音乐人。不到七岁就开始拍摄广告,九岁时参演人生中第一部电影《反斗神偷》,汤姆的电影之路自此开启。此后他与母亲奔赴世界各地,拍摄了《安娜与国王》等多部影片。十二岁时,已累积起数部作品及表演经验的他,顺利通过“哈利·波特”电影版海选,并凭借系列电影中有着标志性铂金色头发的反派德拉科·马尔福一角一举成名,凭借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的精湛演出连获两届MTV影视大奖最佳反派奖。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拍摄结束后,汤姆持续投入表演,参演了《猩球崛起》《闪电侠》等多部作品。同时,他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事业,尝试了导演、配音、音乐等不同的类型,创作能量丰富且多才多艺。
汤姆·费尔顿有个不平凡的童年。在成为巫师之前,他已经在《反斗神偷》《安娜与国王》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中崭露头角,自十二岁开始饰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铂金色头发的知名反派后,他便一脚踏入了全球性流行文化的中心。然而走出片厂的五号门,如何作为一名平凡的麻瓜生活?脱下斯莱特林长袍后,汤姆·费尔顿一度跌到了人生的谷底。
汤姆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身为魔法世界一分子的成长经历,写下了自己与艾伦·里克曼、玛吉·史密斯女爵、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鲁伯特·格林特、艾玛·沃特森等人在十年里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为了成为一个平凡的麻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翻译 | 人文社科 | 经济学
《永续农业》
[奥]赛普·霍尔泽 著
曹莉莉 译
东方出版社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赛普.霍尔泽,世界著名的永续农业先驱,“农业反叛者”兼畅销作家,“反叛的”奥地利农民。赛普.霍尔泽花了40多年,将位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隆高(Lungau)地区的家族农场改造成了一座“生态天堂”,包括多个鱼池,约1万棵植物——果树、灌木、藤类及高产的蔬菜和香草。这片位于海拔1500米的土地实现了自给自足,生产出品质最好的鱼类、水果、坚果、蔬菜、蘑菇、猪肉、家禽肉,甚至柑橘类水果,而不需要进行人工灌溉、施肥、除草和除虫。赛普的成功秘诀是通过观察、学习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聪明地利用生物间的生态关系和循环系统,来让大自然帮他照料好土地上的一切。
《永续农业》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读懂自然、构建水资源基础、与自然合力打造木系、世界粮食战略、尊重动物,以及重构和谐自然等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普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作者赛普.霍尔泽在书中不仅介绍了永续农业的原理,同时也向读者传授了自身基于几十年的农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比如如何建造各种水景、滞蓄水池、鱼塘,如何依据现有条件打造堆畦,如何与家禽家畜合作进行土壤改良,以及如何轻松地在阳台或小花园里实践等。全书不是枯燥的宣教,而是饱含了各种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清晰地说明了即使是商业农业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此外,作者还向大众发出了重建天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倡议。
翻译 | 人文社科 | 两性关系 科普
《我们为什么相爱》
[美]海伦·费舍尔 著
小庄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海伦·费舍尔: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首席科学顾问,著有多部研究浪漫关系的相关著作。她在视频网站上关于婚姻与恋爱的演讲,点击量超过了一千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若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类的爱情进行解释,以科学的视角剖析人类最神秘的感情,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但颇有启发性。为什么我们相爱?为什么我们选择自己选择的那个人?男人和女人在各自的浪漫感情中有何不同?一见钟情、爱与性欲、爱与婚姻、动物之爱、爱的演化、爱与恨等话题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的主题。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白莫卧儿人:爱情、战争与18世纪的印度》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 著
陆大鹏 刘晓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威廉·达尔林普尔著有《仙那度》、《精灵之城》、《圣山来客》、《迦梨时代》、《白莫卧儿人》、《最后的莫卧儿人》以及最新出版的《九种人生》。他曾获汤玛斯·库克旅游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英国年轻作家奖等,还曾三次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初选名单。2012年,达尔林普尔获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惠特尼·J.奥茨客座研究员。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居住在德里城外的农场。
本书讲述了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期间,一位东印度公司常驻代表与一位海得拉巴穆斯林贵族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精彩,但本书建基于达尔林普尔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印度历史研究专著,获得2003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达尔林普尔像托尔斯泰一样,把对爱情与战争的描述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一对跨国、跨文化的恋人的故事,探索了英属印度建立之前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并且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理论,最后,在本书结尾表达了对和平共存的渴望和希冀。
翻译 | 人文社科 | 两性关系 科普
《当大脑坠入爱河》
[美]斯蒂芬妮·卡乔波 著
李婷燕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斯蒂芬妮·卡乔波,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之一,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神经科学助理教授、脑动力学实验室主任,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在爱情与孤独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已在多家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被《纽约时报》、《国家地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爱情是如何进化的?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它来强健体魄、拓展心智?爱情为什么不再流行了?是可以选择的交友对象太少了吗?还是说恰好相反,茫茫人海,无从下手?数字时代的交友和现实生活中的约会真有天壤之别吗?爱情真的会让人盲目吗?一见钟情真的可能吗?爱过又失去真的好过从未爱过吗?为什么恋爱中的人感受到的疼痛更轻?为什么恋爱中的人生病后更容易康复?为什么他们更擅长解读肢体语言、预判他人的行为?人为什么会失恋?失恋为什么让人痛苦?破碎的心又该如何修复?单向感受的爱情还是爱情吗?没有情欲的爱情还是爱情吗?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情侣分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
本书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解读人性最古老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作者在书中举用大量研究成果来描绘爱情的脑神经机制,说明爱情如何对人起作用、如何推动人类的大脑进化,还讲述了自己与“孤独博士”约翰·卡乔波感人至深的真实爱情故事,以此为桥梁,将科学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研究与生活连接了起来。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英]蒂莫西·C·W·布莱宁 著
李文君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蒂莫西·C.W.布莱宁(Timothy C.W. Blanning,194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专攻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对几个世纪中的绘画、音乐、文学、思想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2016年,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著有《浪漫主义革命:缔造现代世界的人文运动》《追逐荣耀:1648—1815》《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弗里德里希大王:开明专制君主与普鲁士强国之路》等十余部作品。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翻译 | 人文社科 | 建筑
《现代建筑》
[英]艾伦·科洪 著
姚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艾伦·科洪(Alan Colquhoun,1921—2012),英国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建筑史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1985年获艺术与传播中心(CAyC)最佳建筑评论家奖。科洪毕业于爱丁堡艺术学院及伦敦建筑联盟学院,1961年与约翰·米勒合作创办建筑公司,1981年起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还曾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讲师,立足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现代建筑发展与建筑设计实践,从事教学、评论、研究。其他著作包括《现代性与古典传统:建筑论稿1980—1987》及《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
“现代建筑的历史是一段关于改革、‘先锋派’潮流的历史,而非一段试图中立地、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去解决整个建筑生产问题的历史。”
著名建筑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科洪,围绕文化与工业、审美与实用等核心主题,透过评述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及其得失,简明且精准地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发展全貌。
科洪教授从建筑与现代性外部条件冲突的重要时刻切入,不拘于分析具体的建筑作品,着意厘清功能主义、有机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关键思想在各国的演变,揭示贯穿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矛盾,同时将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易斯·康等人的实践,置于各自社会与文化思想背景中做出新的诠释。
翻译 | 人文社科 | 哲学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英]威尔·斯洛克姆 著
张红军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三味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威尔·斯洛克姆,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高级讲师。著有《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新兴模式:人工智能与结构性想象》、《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哲学视角与科幻小说》等。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这种虚无主义才能逃离二元对立,从而逃离自身被指控为虚无主义的宿命。
欢迎读者关注“探照灯好书”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点“在看”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支持你喜欢或者想读的作品。
值班编辑 | 小飞侠
值班主编 | 刘羿含
来源:社科文献 | 2024年09月14日 18:34
来源:社科文献 | 2024年09月13日 19:44
来源:社科文献 | 2024年09月12日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