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破百亿票房|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文化迈向何方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正经历跨界融合的深刻变革。《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纪录,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变革的生动案例。该片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展现了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反歧视精神,与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相契合。同时,影片在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跨界融合》一书深入探讨了“互联网+电影”引发的产业变革、企业变革、思维变革、文化转型等问题,为理解中国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纪录的背景下,让我们一同探索这本书,了解中国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融合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文化的未来趋势


从审美范畴来看,电影是普通人情感、审美趣味的结合点;从传播范畴来看,电影是一个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场,具有调和、对话、消解社会矛盾等功能;从商业范畴来看,它又是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交织点。在纷繁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只有把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涵,处理好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之间的关系,立足本土文化,才能走得更长远、发展得更加繁荣。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珍宝,这些故事中不仅有动人的故事情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是电影创作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做了探索。

当下全球票房收入中,动画电影的占比大约有1/5。2010年之后国内动画电影的市场逐步被打开,出现了兼顾儿童与成年人观影喜好的全年龄段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当下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成长叙事为手法,以“牺牲与救赎”为主题,具有新时代的精神内核,打破了观众对于动画电影低幼化的刻板印象,口碑与票房获得双丰收。《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从人物设定上改变了观众传统认知中的哪吒形象,进行了更为现代化的表达,但并不背离哪吒的反抗精神。该片没有采取经典的“哪吒自刎而后重生”的情节,而是展现了哪吒领悟爱与牺牲之后,直面天劫,得以“重生”的故事,传统歌颂孝和义的悲情叙事转化为充满奋斗精神的现代诉说。以看似荒诞的样貌消解了哪吒的小英雄形象,其内核是个人成长、自我实现,以及反歧视精神,这与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追求独立、注重自我价值、提倡个体自由和平等的精神相吻合。

这些动画电影的探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现代化转换,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也代表了中国电影文化探索的一个方向。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电影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平衡

在互联网语境下,保持电影商业属性与艺术属性的平衡尤为重要。电影作为市场经济规则下生产的文化产品,凝结了创作者的时间成本、脑力劳动。同时它本身也是具备艺术品属性的商品,创作者为其付出了巨大的、无差别的创造力和精神力。一部好的商业电影,是兼备艺术造诣和市场价值的。

艺术与商业结合,是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电影需求和期待的重要路径,也是电影属性不断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艺术创作追求影片质量、市场规律侧重经济效益,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群体,还能探索出市场规律与艺术创作的契合道路。青春片《少年的你》对于校园暴力、人际关系以及法律盲区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程度的警示意义。《少年的你》受众定位清晰,目标群体就是青少年,选择当红演员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扮演男女主角,不仅适合影片定位,更考虑到了其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为电影票房做了基础保障。《少年的你》票房收入居2019年度排行榜第9位,获得2020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8项大奖,实现了商业与艺术口碑的双赢。

另外,在电影创作中重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在人文关怀和商业美学的平衡之间,充分利用故事情感驱动力和差异化的电影内容,突出电影个性与戏剧张力、丰富电影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拓宽艺术电影的创作方向、推动商业电影类型化进程。娄烨导演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置于中国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探索人性与道德的交点,完全不同于一般艺术电影的形式主义。故事发生在广州的一个村庄,通过讲述对拆迁相关事件的调查,向观众展示了两代人发生的纠葛以及人性的复杂。影片风格上有着娄烨导演浓郁的个人气质,这明显是受到互联网时期鼓励个性差异化影响的结果。第六代导演在探索人文关怀与商业价值的成长过程中对于电影文本与观赏性的把握,也必将越来越多地影响更多新电影人。

《少年的你》剧照


本土文化的国际视野

互联网时代信息纷涌,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是向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才能做到既融入国际化潮流当中,又表达本土民族特色。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电影必须在跨文化传播语境当中,处理好影像、文化和艺术性的编码步骤,将本土语境中特殊的文化意义转码成世界共同的价值观,才能逐步被国际受众所理解和接受。红高粱之于《红高粱》、黄土地之于《黄土地》,就像黄皮肤之于亚洲人,既是独特的民族景观,又为民族精神与世界情感创造了融汇空间。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站在时代和民族文化的高点上,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与共同价值的统一性充分糅合,才能获得认可。早期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扮演着重要的东方文化使者的角色,《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刘三姐》《五朵金花》等影片,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民族的窗口,获得了广泛好评。如今互联网时代,我国参展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更加注重突出本土文化。2020年11月,京剧电影《大闹天宫》获得第十四届加拿大中国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艺术贡献奖”,影片侧重于展现中国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京剧的优秀作品。“美在中国系列”的导演田文执导的《美在牡丹江》获得纽约电影摄影奖中的“最佳纪录片大奖”,这已经是该系列斩获国际电影节奖项的第13部影片,可以说《美在宣城》《美在广西》《美丽川航》《美在正蓝旗》《印象蚌埠》这类中国城市形象片开创了展示中国城市魅力的新电影类别。讲述当代女性困境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的《送我上青云》,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编剧奖,剧情片《学区房72小时》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评委会大奖。这些影片通过对热点问题的白描式呈现,更深层次地解读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中国电影的文化着力点必须放在满足东方文明的“内需”,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兼顾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方面。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共通性的发掘,应该建立在深刻领悟本民族历史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新内涵,是中国电影的明显优势。尽管西方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影响,但是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赋予了国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尽管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文化的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中西方世界的这种巨大的文化传统差异,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很难代替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利用题材资源,而且利用价值观、审美观资源,就能在中国自己的市场,甚至亚洲和世界电影市场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是凝结着个人记忆的共同经验。互联网与电影的跨界融合推动中国电影的企业变革与思维变革,追根究底其变化的实质是互联网语境下个体记忆的转变,一个个被激活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制度的悄然变化中,由内及外地重塑了中国电影文化。不论是文化的服务性,还是文化的多元共生性,抑或是文化的糅合创新性,都在聚合而成的大众力量助推下改变着社会文化走向。


节选自本书第四章 第四节 文化导向:电影文化泛娱乐化倾向


新书速递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跨界融合

陈晓伟 著

2025年1月出版 / 定价89.00元

ISBN 978-7-5228-466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中国电影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后电影发展态势,在生态、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研究以“互联网+电影”为研究主线,运用质化研究方法,围绕“互联网+电影”引发的产业变革、企业变革、思维变革、文化转型、风险规避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及背后的深层逻辑,为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电影文化重塑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引导“互联网+电影”走向新常态的基础,也是建构“互联网+电影”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

作者简介

陈晓伟,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河南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资助计划,荣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文明教师”等称号。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与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委会常务理事、郑州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数智视听、媒介文化。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选题项目1项。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电影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2010年以前:从平台载体到技术工具
  第二节 2010~2015年:从“第四媒体”到“新媒体”
  第三节 2015年至今:从技术跨界到全面融合


第二章 互联网影响下中国电影的企业变革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的电影化转向
  第二节 传统电影企业的互联网化
  第三节 互联网电影企业与传统电影企业的对抗与合作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思维变革
  第一节 多平台融合:新型合作思维的建构
  第二节 受众中心制:用户思维的转变与创新
  第三节 全面转型:大数据思维的冲击

第四章 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第一节 文化定位:从创意文化转向创意+服务文化
  第二节 文化属性:从大众文化转向网络娱乐文化
  第三节 文化呈现:从有限传统分类转向无限类型混杂
  第四节 文化导向:电影文化泛娱乐化倾向

第五章 中国电影与互联网的抵牾与分野
  第一节 电影属性与互联网属性的抵牾
  第二节 多元文化传播载体与单一娱乐文本的矛盾
  第三节 价值观念与互联网产业本质的悖逆

第六章 中国电影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科技: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电影的集聚式创新
  第二节 文化:以互联网精神为基础的电影文化重塑
  第三节 企业:从用户中心到多组织协同的业态升级
  第四节 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国家电影引导政策探索

第七章 未来“互联网+电影”智能产业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电影本体概念的延伸
  第二节 电影生产模式与观影体系的全新构建


余论 从“互联网时代”迈向“数智时代”的电影
参考文献
后记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