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自否定与认知:深度学习的发生逻辑》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ChatGPT和Sora等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学习的独特价值何在?

《自否定与认知:深度学习的发生逻辑》一书给出了答案——自否定。

作为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素养,自否定不仅是批判与反思的源泉,更是人类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关键。本书的深度学习即从这样一个人类学习特殊性的独特视角,从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为何学”这样一个价值性前提问题出发,构建一个以自否定为前提的深度学习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向,从而回答人类学习去往何处的关键问题。


序 言

“学习”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可以说,当人类以“群”的形式进行生活、繁衍与传承时,广义的学习便开始存在了。人类学习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从浪漫主义下源于兴趣的自然之学,到经验主义下源于感知与环境的经验之学,再到理性主义下躬身反思的内省之学、行为主义下刺激反应的强化之学,等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直至现代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对“学习”这一命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这些关于学习的或是宏大理论建设,或是科学实证研究,更多聚焦于“人类如何学习”的问题,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为何学”这一问题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类学习”该去往何处。

随着ChatGPT与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人们终于深刻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专属于人类的活动,“机器学习”成为热度不亚于“人类学习”甚至更受关注的热门研究议题。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机器能够通过语言模拟人的思维能力,而Sora的出现则意味着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图像、视频创造物理世界之外的“新世界”。在这一“新世界”中,人工智能与人类作为平等的学习者,能够通过交互的学习活动共同进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学习能力。微软发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GPT-4的早期实验》(Sparks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Early Experiments with GPT-4)一文指出,GPT-4不仅具有优秀的语言交互能力,在完成数学、编程、视觉、医学、法律、心理学等多样化和高难度的任务中表现极为出色,而且能将多个领域的技术与概念统一并生成新知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替代机械性、重复性的活动,在那些看似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中也具有良好的表现。“人工智能即将代替人类”也不再是杞人忧天的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可能是不远的将来。教育在机器学习的冲击与挑战中首当其冲,传统教育的滞后性决定了在信息、职业与技术成指数级更新的智能时代,未来可能会培养大量的“无用阶级”,在经历十余年的学习之后,学习者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并非人类,而是具有更低成本、更低损耗率,且更高效、更专业与更稳定的人工智能。这些人类的造物背后是更少的精英者与更多“被淘汰的人”。为了避免这样可悲的未来,教育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未来培养怎样的人”,哪种学习者能够成为“有用的人”,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着眼于人类学习如何能区别于机器学习,从而培养学习者机器所不具备的关键素养,这些素养能够保有“人之为人”的核心,它既是作为个体人的天性,也应该是作为类存在的人能够持续传承与发展的特征所在。本书将“自否定”作为这一核心特征与关键素养,它作为深度学习的前提,可能为未来人类的学习提供方向。

否定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概念,从语言学上,否定词的使用是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用“不”“没有”“无”等具有否定意义的词表达判断、命题及拒绝的意愿,这是人特有的语言能力。正如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所说,任何语言决定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否定。在本体论意义上,否定所内含的意蕴能够开启更多的可能世界。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选择、警惕、排斥、拒绝等行为的产生源于人类历经千百万年、无数次生存危机后形成的先天的否定性心理机制。例如,人具有一种非习得性的害怕蛇的倾向和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抱有警惕与好奇的矛盾状态等。这种否定性所生发出的心理机制是由人类的历史经验积淀而成的,逐渐成为突变与自然选择下的人的本性。对于儿童来说,服从、顺应是其“动物性”天性,是“种生命”的体现,儿童的幼弱决定了其在外在世界中的不利地位,适应世界,与世界形成肯定性统一的关系是其“合规律性”的体现。而否定性是儿童的“人性”天性,是“类生命”的体现,人的能动性特质决定了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究的欲望甚至破坏行为,这都是否定性作为天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是作为类存在的人“合目的性”的体现。

自否定(self-negation)以否定为词源,其定义建立在否定概念的基础之上,突出强调否定的反身性与内在性。自否定是一种在人与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中,人对自身原有状态的批判与改造,主导着人认识自我、观照自我、批判自我再到超越自我的过程。相比于机器,自否定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模式,自否定的前提是人类具有机器所不具备的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它一方面向外朝向意识对象,由“否定”衍生出“可能世界”“虚拟世界”“假如的世界”,从而人能够依此发现、改造、创造意识对象,人由此有了无限的抽象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即使是Sora或元宇宙技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也需要由人类最初的指令来构建与衍生。另一方面,它向内朝向意识自身,它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行动的意向性,监控、调整、修正意识并赋能于意志以指向目标实现,同时主体能够通过自否定对自我的意识与行为做出价值判断,以存在为底线标准对真、善、美等事物进行追寻,并赋予意识、行为以价值意义。因此,基于自否定的人类学习向外指向学习对象即对认知世界的创造性,向内则指向人类伦理规范的价值性,并通过学习最终指向人类自身的深度反思与超越性的发展欲求。本书的深度学习即从这样一个人类学习特殊性的独特视角,从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为何学”这样一个价值性前提问题出发,构建一个以自否定为前提的深度学习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向,从而回答人类学习去往何处的关键问题。

本书第一章从问题出发,通过透视学校教育中教授主义盛行带来的学习价值取向偏离、学习者自我认同危机以及学习结果浅表化的问题,认为其根源在于学习过程中“他者”的压制导致的学习者自我独特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萎靡”。基于此,提出当前时代变革下学习的应然取向是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它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凸显人类学习独特价值的迫切要求,是对教育改革中“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的理性回应,也是从研究视角与前提理论上对学习科学与既有深度学习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从哲学视角对自否定何以是深度学习的前提逻辑进行原理性的阐释。通过对自否定这一哲学概念的梳理,我们发现,自否定是一种在人与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中,人及人所施动下的事物对自身原有状态的批判与改造,它主导着人认识自我、观照自我、批判自我再到超越自我的过程。基于此,从历史逻辑看,自否定开启了人类的意识革命,推动着人作为类存在于学习进程中不断实现经验积淀与知识增长,这是人能够进行深度学习的历史本体性积淀;从人的发展逻辑看,自否定作为人的重要精神特征与元人性潜藏于人的本质属性之中,并在生命实践活动中与世界形成否定性统一关系,这是人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人性前提;从学习的逻辑看,自否定主导下的历史与人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学习形态的不断进步,通过对学习理论的梳理能够发现自否定于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凸显,这是自否定作为深度学习前提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章基于自否定作为深度学习的前提逻辑结论,从学习主体——“人”的本质出发对深度学习进行理论建构与模型设计。从横向上看,自否定作为人的元人性与类特性,观照的学习主体是历史的存在、实践的存在、整全的存在,要求深度学习模型从整全性视角着眼于学习的内容、动机与互动三重维度;从纵向上看,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之“深”,一在于学习的“深刻性”,其不仅是以往深度学习研究中所指涉的认知之深,还关注学习者在三重维度融贯中实现对自我与学习客体对象的否定与超越;二在于学习的“深远性”,即不仅于此在(Dasein)意义上指向个体自否定驱动下学习的终身持续性,还指向类存在的人与客体世界于学习进程中的否定与发展。因此,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了以肯定的顺应、前否定、逻辑的肯定、理性的否定、自我的超越为表征的深度学习发生五阶段,指向学习的深刻性与深远性。

第四章则强调,在新的技术发展与时代条件下,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是理论建构的着眼点与归宿。在实践取向上,主要从学的视角与教的视角力图实现“整全的人”的培养,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刻性”与“深远性”。从学的视角来看,学习主体应做自否定的施动者,学习内容应以发展性为原则关注其价值性、具体性与适应性,应构建与自我相联结的学习境脉。从教的视角来看,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自否定驱动的终身学习者,以过程性为原则体现教学艺术,并将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深度学习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实践取向上强调教与学融贯一体,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促教学走向“为学而教”。

第五章对深度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不断拷问着教育变革的决策,锚定未来深度学习明确、坚实的起点是反思学习价值、展望未来学习形态的前提。后人类时代可能颠覆原有的学习主体形态与传统学习形态,在这一境况下,自否定可以作为重审深度学习的锚点。自否定作为人与机器学习的“奇点”,能够赋予人类学习独特的价值,即培养学生掌握不被机器学习所取代的反思能力、创造能力与超越能力。因此,无论学习形态如何变革,都应将自否定作为人类学习的价值内核,使深度学习成为人类所必需的,与个体生命发展、人类总体生存延续相关联的生命实践活动。

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相较于机器的不朽与进化,人类不免产生“普罗米修斯的羞愧”,并质疑学习的存在价值。但自否定让我们认识到,人作为碳基生物,人的肉身、人的速朽、人的情感的脆弱与非理性的疯狂等,正是这些决定了人能够摆脱先验尺度的限制,为自身立法,创造“合目的性”的世界。通过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人类认知的艰难求索能够成为一种富有乐趣的冒险,而人类学习也能够成为促使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新书速递

自否定与认知:深度学习的发生逻辑

苏慧丽 著

2025年1月出版 /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4106-9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这一概念,从自否定这一元人性与人的类特性出发,重审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学习的独特价值;基于历史逻辑、人的发展逻辑、学习的发展逻辑视角阐述自否定何以能作为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逻辑;以自否定为前提构建深度学习“三维度、五阶段”的理论模型,并从“教的视角”与“学的视角”提出深度学习的实践指向,以破解教授主义下的学习困境,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学习价值危机;以“整全的人”为未来学生培养的核心意向,展望如何建构以自否定为锚点的未来深度学习的新形态。

作者简介

苏慧丽,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2024年度“香江学者”,兼任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深度学习、教育技术哲学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教育学报》等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14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摘编。曾获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奖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教育中的学习困境与应然取向

  一  教育实践中的学习困境:他者依赖下的浅层学习

  二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时代变革下学习的应然取向


第二章  自否定作为深度学习的前提逻辑

  一  自否定的概念梳理与辨析

  二  历史逻辑:自否定作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内因

  三  人的发展逻辑:自否定作为学习主体的生命特征

  四  学习的逻辑:自否定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第三章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理论建构

  一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二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多维理论架构

  三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整全模型建构


第四章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实践取向

  一  学的视角:从“知识获取”走向“自我超越”

  二  教的视角:从“教授主义”走向“为学而教”


第五章  对深度学习的反思与展望

  一  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学习是未来学习变革的锚点

  二  后人类时代学习的持守与转向

  三  未来深度学习的指向


参考文献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